培养工作
关于2025-2026学年研究生课程目录修订的通知
发布者:研究生院    发布时间:2025-04-30    阅读人数:

各学院(部、中心):

为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与培养质量,落实《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及成绩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现将2025-2026学年研究生课程目录修订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课程目录须分类修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支撑。遵循“顶层设计、服务需求、主动布局、质量为先、严格论证”原则,按需新增、修订、删除与保留课程。

二、修订重点

(一)人工智能课程

规划建设人工智能课程,包括人工智能通识课和专业进阶课两类,实现A+学科(除电子信息大类)全覆盖。鼓励各学院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培养方案要求,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

1.人工智能通识课由学校委托电信学部和人工智能学院面向理工医、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类学生分类开设,讲授数学基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大语言模型应用等内容。通识课的开课量应覆盖A+学科(除电子信息大类)25级研究生的50%。

2.专业进阶课由各学院自主建设。各学院在摸排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可参考附件中研究生院排查人工智能课程清单),通过改建或新建的方式,建设若干门讲授与本学科领域强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及实践案例的课程。A+学科(除电子信息大类)开课容量应覆盖学科25级研究生的50%。

3. 线上课程资源。各学院遴选推荐国内外优秀线上课程,确定课程类型和研修人数,提交研究生院审定后列入通识课或进阶课程目录。

以上课程须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维护课程性质标签(人工智能通识课或人工智能专业进阶课),共同构成人工智能课程包,列入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附表其他选修课模块。2025年秋季入学的A+学科(除电子信息大类)研究生,至少修读该课包中一门课程;其他学科研究生鼓励研修。

(二)采集式学习课程

采集式学习课程是指基于科研项目或研究任务,师生团队自主制订学习目标、研修内容、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课程。各学院可在除公共学位课外的其他课程模块设置采集式学习要求,学分不高于2学分。申请采集式课程填写采集式学习课程申报表,经学院评审后报送研究生院。

其中,人工智能采集式实践类课程是基于科研项目、产业项目或竞赛项目,由导师、企业导师或竞赛工作室设定研究问题,组建跨学科指导团队,通过AI技术赋能研究内容,以产出实践成果为目的的课程。鼓励各学科、各校企项目、竞赛工作室,尤其是已有学科特色模型和智能体的学院优先开设人工智能采集式实践类课程。

(三)《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内容优化

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原则上应在第一学年开课,成绩获得不晚于博士资格考核学业审查。

教学内容涵盖本学院学位论文标准示例、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方法、研究设计与实施、学术道德与规范等,可根据学科特点与实际需要予以充实或调整,并需与英语小班实践等课程形成有机、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可采用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现场演示、专题讨论等。

学院优化课程内容并论证,填写《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内容备案表,报送研究生院。

(四)评教后5%课程专项审查

针对综合评教排名后5%的课程(分发),学校组织由学科专家、教学督导和同行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开展专项说课,审查不合格的课程停开。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五)课程日历完整维护

为便于学生开展采集式学习,准确定位教学内容,课程应按学时填报教学日历。课程负责人应填写每个单独学时的教学类型、教学内容、关键词等,涉及课程思政元素的课时应填写概要;有实验学时的课程,须将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学内容字段。

三、课程新增

新增课程包括两类:规划建设课程,即现有课程数量、内容或结构不满足培养目标要求;鼓励建设课程,即面向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科前沿与多元发展需求。

(一)规划建设课程

建设须提供课程关键信息与专家评审意见,须于2025年12月前建成,2026年春季学期正式开课。

 课程类型 定义 建设目标
人工智能课程 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应用的通识课;人工智能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专业进阶课 2025级A+学科(除电子信息大类)研究生全覆盖。
专业学位核心课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上所列示的课程 体现本专业类别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鼓励各专业学位领域高质量开设。
专业学位专属课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外的课程 区别于学术学位课程体系,紧密对接行业职业需求,突出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
新设学科/专业配套课程 新增学位点或新设二级培养单位应配套建设的课程 课程学分≥培养方案最低学分要求
方法类课程 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掌握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 聚焦学科技术与科学问题,涵盖课题设计及研究方法,培养专业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鼓励建设课程

       

 课程类型 定义 建设目标
工具类课程 追踪学科与专业前沿,介绍先进研究工具、软件、技术或设备 引导研究生正确、有效地使用特定工具
实验实践课程 以实验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步骤,掌握实践技能 鼓励各学院利用阿里云等平台实践资源及各学科智能体,为师生定制开发实践课程
学科交叉课程 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聚焦未来能源、先进电子、医工交叉等新兴领域开课 逐步构建特色课程群
体美劳课程 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 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实践技能及劳动价值观
全英文课程 授课语言为全英文的课程,包括一流学者讲学计划 提升学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与全球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


    (三)课程名称专项维护

校企共建课程、实践课程、仅供体美劳环节选修的课程均需对课程名称进行后缀标注,例如:“盲信号处理(校企)”、“材料工程进展(实践)”、“电气工程创新创业(校企)(实践)”、“古琴艺术实践与鉴赏(体美劳)”。

四、课程信息修订

 基本信息  具体分类

课程性质

(课程标签)

专业学位核心课程、专业学位专属课程、方法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实验实践类课程、交叉类课程、全英文课程、人工智能通识/进阶课
考试方式 考查、考试
开课季节 春上&秋上(1-8周)、春下&秋下(9-16周)、春季&秋季(跨时整个学期)、春秋季(两季均开且跨时整个学期)
授课语言 全中文、全英文、中英文、全日语授课等
授课方式 讲授、实验、见习、上机、实践、其他
教材信息 原审核过信息原则上不予变更,如需调整请履行变更流程


五、课程删除与保留

各学院须主动梳理评估现有课程,淘汰内容陈旧、重复设置、质量不高、评教较差的课程。主动删除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优先申请课程新增。

除招生人数少的专业外,应删除连续三年选课人数不足10人的选修课。确需继续开设的,学院应组织不少于5人的学科专家对开课必要性进行论证,提交保留申请至研究生院审批,三年内无需重新提交。

六、工作安排

请各学院结合本通知要求,按照以下时间节点完成相关工作:

2025年6月5日前:研究生院组织完成后5%课程的课程说课。

2025年6月9日前:学院完成专家论证,经学位分委员会审定后向研究生院提交课程目录修订相关材料。完成课程信息修订,更新课程思政、教学日历、人工智能、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教学大纲等内容。

2025年6月20日前: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论证,反馈论证意见。

2025年6月30日前:学院在系统中完成课程目录修订,研究生院在系统中完成审核。

2025年7月5日左右,正式公布执行。

七、提交材料清单(不涉及的材料不用提供)

(一)《研究生课程新增申报书(非采集式课程)》及《新增课程汇总表》

(二)《修改课程汇总表》《删除课程汇总表》(系统导出打印)

(三)《西安交通大学教材变更申请表》

(四)申请保留课程情况说明及《申请课程保留汇总表》

(五) 《采集式学习课程申报表》

(六)《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内容备案表


联系人: 王竺衢88964184 吴琳88960037

附件详见《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目录修订文档库》

https://gs.xjtu.edu.cn/info/1349/10183.htm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2025年4月30日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

  •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微信)

  • 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微信)

  •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微信)